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匠心琢一江碧水,妙手绘丽水蓝图—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2024-02-05 10:41:54 来源:

(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

自2021年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认可,不仅被《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宣传,还成为“中国山水工程”的典型案例,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亮相联合国。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是浙江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湿地修复典型示范案例,九龙湿地位于丽水市城区西偏南方向,总面积约16.86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内沿岸两侧分布大量的浅水河滩、泛洪湿地,在瓯江干流上呈串珠状分布,与湿地长廊中大片枫杨林形成的“水上森林”奇观,是“八百里”瓯江最具江南原生态风貌的独特江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丽水市乃至浙江省唯一一处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

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遵循着“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湿地的水质、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各要素,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为核心,以“动植物优先”为原则,加强资源保护,开展湿地修复整理、植被恢复提升、连通湿地与瓯江水系等系列工程,重点修复受损湿地生态植被及湿地生境,打通湿地与瓯江水系连接,系统维护九龙湿地森林系统、河湖湿地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实现湿地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找准存在问题,确保生态修复对症施策

水安全及水循环问题。湿地内部高程高于瓯江、部水系堵点多,导致水流量不足,水置换效率低,水质调整能力差,造成严重的水循环差,水质差等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问题。九龙湿地在涝季出现部分河流驳岸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原有土壤结构,流失泥沙会淤积河道,削弱河床泄洪、调蓄能力。外来植物物种入侵植物群落退化问题。中科院调研发现有外来入侵植物以及潜在威胁植物的存在,造成局部地区出现大量本地植物群落退化,局部土壤裸露,严重威胁湿地周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动物栖息地保护地受到干扰。经华中农业大学付新华教授团队前期调研,公园内有五种萤火虫,其他种类的萤火虫几乎看不到踪影;秋沙鸭每年11-2月于公园内越冬,但由于滩涂外露,影响秋沙鸭落脚与迁徙;鹭鸟生存区域由于水系不通,周边沉水植物出现退化现象,严重威胁到鹭鸟食物来源。

()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注入科学动力

工程通过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实践“三个加法”湿地生态治理模式。

实地科研+顶层设计,助力湿地生物多样性科学保护。委托中科院动物所专家团队及华中农业大学付新华萤火虫专家团队作为项目外聘咨询专家,对湿地内部野生动植物、萤火虫进行本底资源调查,同时对项目技术图纸进行湿地生态影响审查及论证,确定湿地修复方案的合理性,避免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治理模式,实现生物多样性完整保护。最大化保护:将萤火虫、秋沙鸭等核心生物栖息地设置为核心保护区,对鹭鸟栖息区域周边核设置生态缓冲带,尽可能较小人类活动的干扰;同时在项目中充分考虑鱼类洄游需求,结合新建及改造堰坝工程,设置鱼类洄游通道,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尽量不干扰湿地原生区域风貌,同时通过对鸟类进行食物链等研究,进行原生植物物种搭配,逐步恢复湿地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转化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工程实施遵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做好湿地全面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同时,深入探索创新湿地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利用的有机统一。

()聚焦固本强源,激发生态修复内生”活”力

保障防洪安全与做好水系连通,提升水循环能力。通过生态补水,水系联通等措施满足湿地最小生态流;打通水系堵点,增强水动力,做好水系连通,共修复水系堵点17处,联通瓯江水系,促进湿地内部水系循环能力。

图1水系连通措施施工前后对比

修复岸坡与洪涝植被分区分策,增强植被水土保持能力。通过采用不同的驳岸加固方式,同时在上部土坡种植白茅草、菖蒲、鸢尾等植被,既能方便动物栖息停留,又能减少水土流失。就地取材,利用湿地枯枝落叶粉碎加工,覆盖土壤表层,引入客土,对情况严峻区域进行人工修复与改良,快速固土复土,提升土壤肥力,增强保水保土能力。

图2 岸坡植被修复施工前后对比

铲除入侵植物,逐步恢复植物多样化群落。工程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将入侵植物拔除、铲除,补植本土植物,定期防控潜在威胁入侵物种,形成良性植物衍替。通过补种扩散能力强的植物建立种群,逐步改良微环境,恢复植被种群,选择具有强净化能力的植物,重塑水生植物群落。

根据动物习性,优化保护栖息地。工程根据不同动物习性设置不同保护措施,保护动物栖息地。严格保护三叶虫萤栖息地,并打造浅水湿地泡,营造水生萤火虫生长环境;将秋沙鸭栖息地设置为核心保护区,除科学研究禁止人员入内;建立生态安全缓冲区,改善鹭鸟栖息地水质,为鹭鸟构建完善理想的食物链系统,从下向上构建湿地生物多样性。

(四)重塑生态群落,修复成效显著

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成,湿地动植物群落都得到了重塑。每年3月,数以万计的“湿地精灵”萤火虫在这里聚集繁衍,形成了绚烂壮观的“萤火虫星海”奇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自驾游客等慕名而来。目前,九龙湿地拥有植物452种、昆虫289种、脊椎动399种,有中华秋沙鸭、鼋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首次发现了丽水刺背三节叶蜂、九龙奇腿蚁甲等新物种。

工程的实施还大幅度提升了区域的生态功能,湿地防洪能力显著提升,水环境、水生态功能有效恢复,湿地旅游、环境教育、科研和生态农业等湿地相关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并为典型泛洪性湿地修复与保护提供可靠的实践经验。

图3 “萤火虫星海”奇观